鹿茸 |
|
|
|
【中文名称】 |
鹿茸 |
【汉语拼音】 |
Lurong |
【英文名称】 |
Hairy antler pilose antler |
【拉丁名称】 |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
【科名】 |
Cervidae(鹿科) |
【类别】 |
动物药 动物类 |
【来源】 |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
【产地】 |
吉林 |
【采收加工】 |
花鹿茸的二杠茸每年采收两次,第一次多在清明后,即脱盘后45~50天(头茬茸),采后50~60天锯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只收一次,约在7月下旬,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
【性状】 |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 cm,锯口直径4~5 cm,离锯口约1 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 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 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 “单门”大挺长25~27 cm,直径约3 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 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 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 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
【品质】 |
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 |
【粉末】 |
花鹿茸粉末:淡黄色。①表皮角质层表面呈颗粒状,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②毛茸的毛干中部直径13~50 μm,表面由扁平细胞(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细胞的游离缘指向毛尖,皮质有棕色色素,髓质断续或无,毛根常与毛囊相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③未骨化的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④骨碎片表面有纵向纹理及点状孔隙,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梭形,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横断面可见大的圆形孔洞,边缘凹凸不平。⑤角化梭形细胞多散在。 |
【性味归经】 |
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 |
【功效】 |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
【备注】 |
梅花鹿习称“花鹿茸”,马鹿习称“马鹿茸”。
|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http://zybb.njucm.edu.cn/yaocai_info.asp?unid=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