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26 种药材, 1279 张图片
 
首页   标本馆介绍   标本检索   原植物检索   饮片检索   标本浏览   标本图库   掌上标本馆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标本详情     
鹿茸
  【原植物图片】 【标本图片】 【显微鉴别图片】  
【相关链接】 【研究论文】 【相关资讯】 【鉴定要点】 【资源分布】
【中文名称】  鹿茸
【汉语拼音】  Lurong
【英文名称】  Hairy antler pilose antler
【拉丁名称】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科名】  Cervidae(鹿科)
【类别】  动物药  动物类
【来源】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产地】  吉林
【采收加工】  花鹿茸的二杠茸每年采收两次,第一次多在清明后,即脱盘后45~50天(头茬茸),采后50~60天锯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只收一次,约在7月下旬,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  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 cm,锯口直径4~5 cm,离锯口约1 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 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 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 “单门”大挺长25~27 cm,直径约3 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 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 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 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品质】  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
【粉末】  花鹿茸粉末:淡黄色。①表皮角质层表面呈颗粒状,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②毛茸的毛干中部直径13~50 μm,表面由扁平细胞(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细胞的游离缘指向毛尖,皮质有棕色色素,髓质断续或无,毛根常与毛囊相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③未骨化的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④骨碎片表面有纵向纹理及点状孔隙,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梭形,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横断面可见大的圆形孔洞,边缘凹凸不平。⑤角化梭形细胞多散在。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
【功效】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备注】  梅花鹿习称“花鹿茸”,马鹿习称“马鹿茸”。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http://zybb.njucm.edu.cn/yaocai_info.asp?unid=240
 版权所有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