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本馆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标本馆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科普教育基地。
自1956年起,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老师即开始跋山涉水于湖南衡山、河南嵩山、内蒙古贺兰山,以及安徽、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和自治区,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进行植物和药材标本的采集,制作了一批珍贵的腊叶标本和药材标本。随着中药标本的不断增多,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室于1958年正式成立。
1958年到1965年期间,为了编写《中药大辞典》,除了本校师生不懈努力地采集大量中药标本外,还得到了兄弟院校及民间人士的无私捐赠,馆藏品种得以不断充实。
自1979年开始,学校受卫生部委托,先后举办了四期全国中药鉴定师资进修班,在此期间,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就中药标本馆的建设及馆藏品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委托师资班学员采集、代购了一批道地药材,使之在品种数量、质量和建设规模方面均居当时全国中医院校标本馆的前列。
随着新校区的建设,教学科研对中药标本馆的需要急剧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药用动植物野生资源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中药标本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学校高度重视,克服各种困难,加快了标本馆建设的步伐。
2007年7月,中药标本馆从汉中校区搬迁至仙林校区。标本馆总面积近700平方米,馆藏标本6000余份,分为药材标本陈列室、浸制标本陈列室、腊叶标本陈列室、江苏地产药材标本陈列室、标本制作室及多媒体演示室六大部分。标本形式有药用植物腊叶标本、药用动植物浸渍标本、中药材标本、中药饮片标本及中成药样品等。
2017年我校被列入“中药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随着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标本馆的建设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标是将中药标本馆建设成为中药标本种类齐全、品质优异、特色明显,集教学、科研、收藏与社会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标本馆,为祖国中药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药标本馆馆长简介
刘潺潺,中药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英国约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药学院中药标本馆主任,兼任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和中药鉴定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任务,主讲课程有《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药商品学》等。
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中药品质形成机制和中药药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长期以荆芥、薄荷、藿香等唇形科芳香型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从事次生代谢调控及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基因组与进化、分泌组织生长发育机制等研究,阐明挥发油生物合成调控和腺毛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交流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任《Horticulture Research》、《Medicinal Plant Biology》杂志青年编委。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桑老师(B2-407,sangmengru@njucm.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