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本馆介绍   标本检索   原植物检索  
饮片检索   标本浏览   标本图库   掌上标本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标本详情     
蕲蛇
【原植物图】 【标本图】 【显微鉴别图】
[相关链接] [研究论文] [相关资讯] [鉴定要点] [资源分布]
【中文名称】
  蕲蛇
【汉语拼音】
  Qishe
【英文名称】
  Long-nosed Pit Viper
【拉丁名称】
  Agkistrodon
【科名】
  Viperidae (蝰科)
【类别】
  动物药  动物类
【来源】
  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的干燥体。
【产地】
  浙江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
  呈圆盘状,盘径17~34 cm,体长可达2 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品质】
  
【粉末】
  浅黄色或黄白色。①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侧面观表面具半圆形或乳头状突起,表面观呈类圆形、卵形或类多角形隆起,覆瓦状排列,布有淡灰色或淡棕色细颗粒状物。②表皮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楚,密布暗棕色色素颗粒,多聚集成不规则网状或分枝状。③横纹肌纤维较多,无色或淡黄色,多碎断,侧面观多呈薄片状,边缘较平直,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平直或微波状,有的不清晰;横断面呈圆形或类椭圆形,有小孔或裂隙。④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类圆形或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少数排列不规则,骨小管较细,有的表面可见细密的斜行交错纹理。
【性味归经】
  甘、咸,温
【功效】
  
【备注】
  


 版权所有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