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本馆介绍   标本检索   原植物检索  
饮片检索   标本浏览   标本图库   掌上标本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标本详情     
茯苓
【原植物图】 【标本图】 【显微鉴别图】
[相关链接] [研究论文] [相关资讯] [鉴定要点] [资源分布]
【中文名称】
  茯苓
【汉语拼音】
  Fuling
【英文名称】
  Indian buead
【拉丁名称】
  Poria
【科名】
  Polyporaceae(多孔菌科)
【类别】
  植物药  藻、菌、地衣类
【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产地】
  安徽
【采收加工】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状】
  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品质】
  
【粉末】
  灰白色。①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②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
【性味归经】
  甘,淡。
【功效】
  
【备注】
  野生者以云南产品质最佳,称“云苓”;栽培者以安徽产量最大,称“安苓”。
 版权所有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